6月7日至19日,应学部教育学原理国家重点学科的邀请,我校“东师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查普曼大学教授彼得·麦克拉伦(Peter McLaren),查普曼大学教育学院讲席教授Suzanne SooHoo,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程天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康永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孙振东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刘铁芳教授,查普曼大学教育学院Anaida Colon-Muniz教授、Lilia Monzo副教授、Cathery Yeh助理教授和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教育学院Geraldine Mooney Simmie高级讲师先后作客学部教育学原理学科前沿系列“元晖论坛”,并分别为我校师生作专题学术报告。
麦克拉伦教授在题为“衰落的美国梦”的报告中,从其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辩论谈起,列举了诸如大规模枪击事件、政府控制学术及文化等美国梦衰落的具体表现,并揭示了美国学术界的动荡以及美国兼职教师的生存状态。
Suzanne SooHoo教授在题为“教师研究—基于我们自身的实践”的报告中, 介绍了教师研究的内涵、领域及过程。她认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研究者,教学的过程是双向的,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也可将其知识、经验带入课堂中。她强调,每个人每天都是研究者,提问是检验世界的一种方法,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同样重要。
程天君教授在题为“中国教育改革:经验、取向及反思”的报告中,通过对新中国60年来教育政策导向的回顾和反思,深入剖析了具有“政治-经济”取向的教育改革,并基于时代需求、教育主要矛盾变化等方面的分析,认为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应转向“社会-文化”取向。
康永久教授在题为“说明文的诗学与政治学”的报告中,指出当前说明文教学过度强调描述事物和阐明事理的客观性,忽视了事物赖以生存的世界价值体系和嫁接的自我意义世界。他以《苏州园林》一文为例,批判了纯客观说明的教育,提出了建构性说明的教育学,并从说明与研究的联系、思想的重要性、文化视野的重要性、自我或个性的重要性、主动构建的重要性五方面详细阐释了建构性说明之于教学、研究的意义。
彭正梅教授在题为“批判性思维培养与现代教育原理”的报告中,从21世纪技能排名出发,指出了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系统论述了批判性思维的三种特性以及基于此推进教育改革的意义。他以杜威的反省思维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批判作为目的的工具性,并从批判性思维的目的、特点以及培养的教育学途径和社会学途径进行了具体论述。
孙振东教授在题为“教育的文化结构及其研究范式”的报告中,首先明确了科学领域三分法的科学性,并从科学领域三分法及其研究范式的关系出发,强调研究对象对于研究范式的规约作用。随后对教育学的学科属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基于教育的文化结构提出教育学学科的人文科学属性,同时指出教育研究应坚持人文科学范式。
刘铁芳教授在题为“培养有格局的中国人——当代中国的教育自觉”的报告中,以两位残疾老人互帮互助、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家园的故事,引导大家深入反思两位老人所体现的“中国精神”。他指出,当下中国教育真正缺少的是灵魂,对于我们的教育方向,即培养什么样的人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自觉就是要意识到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教育应该理直气壮地培养文化生命意义上的中国人。
Anaida Colon-Muniz教授在题为“连接教师教育与社区服务:生成真实的教学经验”的报告中,基于其担任英语和西班牙语双语教师的工作经历,讲述了查普曼大学以参与、非指导的合作态度帮助建立拉丁裔社区教育中心的过程。她强调,社区教育实践应维护大学与社区的平等关系,社区教育不仅能增进老师的教学经验,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教育实践场域,还能让拉丁裔孩子们在接触主流历史文化观的同时也能接触到本民族的文化,避免形成断裂感。
Lilia Monzo副教授在题为“另眼看科研:古巴的革命批判教育学”的报告中,基于其幼年时的移民生活经历,指出研究者的生活背景和学术研究有很大关系,美国种族是社会建构的,学校是阶层复制的场所。她基于其对古巴的六周考察经历,揭示了真实的古巴与与印象中的古巴之巨大差异,并以此提醒我们:认知要一直处于转变的状态。
Cathery Yeh助理教授在题为“照片之声: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工具”的报告中,以美国rap歌曲和风趣幽默的美式教学风格开场,用歌曲启发听众如何将家庭的智慧带入学校。她强调,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懂得每个学生以及每个学生背后的家庭,因此家访很有必要。她指出,教师要学会从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并介绍了自己如何用照片、视频的方式改变教学方式:让孩子带自己拍摄的照片到课堂,分享他们眼中周围的世界。
Geraldine Mooney Simmie高级讲师在题为“解读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以批判和女权主义的视角看待对话行动理论以及灌输式学习”的报告中,对弗莱雷“教师的压迫地位”等观点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提出“教师‘教授’的过程是否都是压迫?这样是否会过度降低教师的地位?”等问题。她指出,研究者对批判性反思的认识是一个无尽的旅途,学者不仅要反思自己研究的历程,也要反思自己的研究立场;理论框架的重要性就在于告诉学者立场和出发点,可以提供对现实更强有力的阐释。
系列讲座先后由学部教育学原理国家重点学科团队石艳教授、张聪副教授、王澍副教授、周霖教授、高晓文博士等人主持。
(文:王凡一、张新亮、韩蕊 来源:教育学院 审核:周霖 编辑:魏丽娜)